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69章 戏游江南(1)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第二天,布袋和尚离开了杭州城,一路向东,走过越州,穿越明州(今宁波),来到了鄞县城东。水印广告测试   水印广告测试

    鄞县东部,是一片佛国净地,著名的阿育王寺与天童寺就坐落在这里。

    相传,印度阿育王(公元前三世纪左右)为供养释加佛舍利,造了八万四千塔,分置在南赡部洲各地。其中,中国原来设有十九塔,后因历史年月久远,不知所终。

    西晋太康二年(公元281),僧人慧达于此山掘得一塔。

    该塔非金玉铜铁,又非岩石,呈紫黑色。塔身呈四方形,四面各刻有萨埵太子变(即舍身饲虎的故事)、蛇眼变、出脑变、救鸽变等佛本生故事。塔中有悬钟,佛舍利即供于钟内。慧达认为这就是阿育王分送中国的、仅存一座的佛舍利塔,遂建精舍供奉该塔,这就是阿育王寺的由来。

    天童寺位于鄞县太白山(天童山)南麓。太白山为中国名山之一,此山在晋代称为太白山,唐代称为天童山。

    在晋代,有一位僧人义兴,曾在此山结草庵修行。

    相传,太白星化身为一童子,每天给他送饭送水,义兴感念他的功德,将此山取名为太白山。

    到唐代,名法璇住在此山诵持《法华经》时,那个太白星化身的童子又前来供应饮食,法璇遂称此山为“天童山”。他们居住过的草庵,渐渐成为了闻名全国的、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禅宗道场。

    然而,布袋和尚千里迢迢来到鄞县东部,既没有到阿育王寺礼拜佛舍利,也没有上天童山参谒高僧大德,而是首先来到了毫不起眼、毫无名气的翠岩山。

    当时,翠岩山上住着一位令参禅师,系湖州(今浙江吴兴)人,雪峰义存的法嗣。

    一年前,他从福建来到明州,集聚了几十个禅僧,跟随着他参禅。

    寺院虽小,礼数却一点都不能少。

    布袋和尚初来乍到,按照拜山的规矩,在客堂挂单之后,要到方丈拜见住持和尚。

    他一只脚刚刚迈进方丈门口,令参禅师就问道:“从哪里来?”

    这一问,看似平常,却蕴含着滚滚禅机。

    一不小心,就会犯锋伤手,被顶死在句下。

    布袋和尚没有再说他的“从来处来,”而是照实回答:“从杭州来。”

    他为何这般老实?因为他知道,禅,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,简洁明了,就是最好。

    而且,越是简洁的,蕴含的变化越多。

    果然,平地起风雷,静波掀巨浪,翠岩令参禅师忽然说道:“山僧晚上静坐之际,忽然望见斗牛之间,隐隐有文龙五彩,或为王者之气,或为圣人光彩。屈指算来,对应的地理该在钱塘分野。你从杭州来,得了个什么消息?”

    令参禅师看似是在说风水、说杭州钱镠将要成为一代帝王,同时也在影射布袋和尚非同一般。

    布袋和尚不慌不忙,说道:“五百年间王者兴,天地感应圣人出。贫僧未观天象,不测地理,只是感觉到翠岩山上有一个无事闲人。”

    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。禅者于心无事,于事无心,就是至高境界。

    所以,翠岩令参禅师与布袋和尚相视一笑,不再相互勘验——没事找事,悠闲自在地喝茶去了。

    四月十六,是僧人结夏的日子。自然而然,夏安居的生活极为单调、闭塞、寂寞,所以,无拘无束的布袋和尚本来想在结夏之前离开翠岩山,可是,一则他与令参禅师相交甚欢,有些难舍难分;二来翠岩的禅法别具一格,他也想在安居期间看看他的禅风,于是,他就真的安居了下来。

    三个月的安居期,为僧人专心修行,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。禅宗丛林更是早上堂(大众齐集法堂,听住持普讲)、晚小参(晚上在方丈等处个别指导),住持和尚犹如一位高明的炉匠,将一块块顽铁百炼成钢。

    翠岩令参上堂,有僧从大堂中出,问道:“凡有言句,尽是点污。如何是向上事?”

    看似随便跟随在大众中的布袋和尚,注意观察着翠岩令参,看看他如何回答。

    因为他心里明白,这个僧人问到了点子上。

    禅,心有灵犀一点通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只能意会,不可言传。

    如果强行言说,歧义丛生。所以,古人云:“凡有言句,尽是点污。”

    所谓向上事,就是指言绝意断的正真大道——禅的至高境界。

    盘山宝积禅师说过:“向上一路,千圣不传;学者劳形,如猿捉影。”

    正真的大道,系千圣不传的妙道,乃释家所不说,达摩所不传。

    因为,这种境界,不由口出,不须思维,它超出了言语心念之上,需要你自证、自知,达本还源,顿悟寂静的真如本体。

    既然无法言说,看你翠岩令参如何回答?

    翠岩令参说:“凡有言句,尽是点污。”

    妙,真是妙极了!布袋和尚暗暗击节叫好:“答案就在你的问题本身吧!”

    然而,这僧没有领会,继续发问:“如何是省要处?”

    翠岩令参说:“大众笑你。”大好禅机,视而不见,当面错过,岂不可笑!”

    另一个禅僧说:“古人云:还丹一粒,点铁成金;至理一言,转凡成圣。学人上来,请师一点。”

    人,总是这样,时时刻刻妄想投机取巧。

    所以,自古以来,各种“灵丹妙药”层出不穷;什么“箴言妙语”不胜枚举!

    翠岩令参禅师是怎样回答的呢?禅师断然拒绝,说:“不点。”

    禅僧问为什么不点?他回答:“恐怕你落入凡圣之见!”

    一旁的布袋和尚会心一笑。因为他知道,凡与圣,犹如波与水,风来水变波,风静波为水,二者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别,关键是自心一念。

    所谓“烦恼即菩提,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但是,这个禅僧没有布袋和尚的境界,未能理解翠岩令参的意思,思想上依然将圣贤与凡夫对立起来,执着真理的光环,幻想着在师父的点化下转凡为圣。他可怜巴巴哀求说:“请师父将至理告诉我吧。”

    翠岩令参禅师无限慈悲,尽自己最大的可能,将禅的真谛表述出来。

    他说:“侍者,点茶来。”

    端茶倒水,就是禅的心要!离开了日常生活,哪里有什么至理!

    另一个禅僧看出了门道,从大众之中脱颖而出,问道:“不带圣凡,当机何示?”

    翠岩令参禅师幽默地一笑,道:“你千万莫对别人说我翠岩灵利。”

    禅僧一愣,想了想,有所体会,又说:“哪怕是再美妙的语言,也无法描述出、说明白禅的真谛。那么,宗门(禅宗)中的事,究竟如何?”

    是啊,禅,虽然无法言说、不可思议,但总得有那么回事吧?

    翠岩令参禅师说:“你礼拜吧。”

    禅僧礼拜,意味着问答结束。可是,你翠岩令参还没有回答人家的问题呀!果然,那僧说:“学人不会。”

    他的意思是说,不领会让他礼拜是什么意思。翠岩令参呵斥道:“你出家行脚,连礼拜也不会!”

    布袋和尚听得真切,不由得颔首称是:你礼拜,就是自性的作用!禅,并不神秘。要知道,举手投足,无不是禅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最让布袋和尚意想不到的是,到七月十五日,安居结束,也就是所谓的“解夏”。解夏也像结夏一样,要举行一番仪式。

    翠岩令参上堂说:“一夏天与兄弟们东话西语,你们看翠岩我的眉毛还在么?”

    禅林传说,若误说佛法,其罪过将导致眉须脱落。

    翠岩禅师回顾过去九十天的夏安居期间,经常向大众说法,唯恐其所有说法,已经成为言语葛藤。其言语过失的罪过,可能招致眉须脱落。故而有此一问。

    因为,佛法第一义——禅的精髓,乃是穷极的真理,既非言语所能表诠,也不是思维概念所能析别的。

    故而,所有的谈论,无论是说心、说性、说顿、说渐,仅仅为了启发学人而不得不说。

    所有的教法,仅仅是体验真理的方法,而不是真理本身,这就犹如以手指月。

    佛陀说过:“我所有的教法,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,目的是让你们更顺利、更快捷地找到月亮;而手指本身,并非明月。因此,凡有言语,都是形而下的。”

    翠岩禅师深知此理,然而为化导大众、启发学僧,不得不广说教法禅旨,示现禅机。

    试想,历代祖师若不向人开示,大家就无法得到启迪,如何明心见性、开悟得道?

    说过之后,他又生怕弟子们错把手指当月亮,误将手段当目的,死守着自己所说的禅法,随即在夏末自设了“眉毛落了也未”之问,以巧妙示现禅机灵活的底蕴。

    翠岩令参禅师的这一问,仿佛晴天霹雳,有天崩地裂的感觉!宛若电光石火,迅雷不及掩耳!好像金刚王宝剑,触之则丧身失命!

    这句话,看似平常,内含的禅机之峻烈,比威震禅林的德山棒、临济棒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所以,当时法堂上所有的人目瞪口呆,无言以对。

    为何难以答复?须知,翠岩是悟道的祖师,他的一言半句,并不是莽莽撞撞随便说出来的,必须要有安邦定国的手段,才能从容应对;

    必须顶门有眼——大彻大悟的人,才能明白他的旨意。

    那么,翠岩此问,真的千古无对了么?

    布袋和尚见大众默默无语,不禁哈哈一笑,自顾自向法堂之外走去。

    走到门口,说道:“翠岩老道,分明是贼!”说完,他头也不回,扬长而去。

    贼,是禅师之间的赞扬对方机智的独特用语,是一种幽默的谐称。大风小说

    自从这则翠岩夏末示徒的公案传出,便轰动了天下禅林,人们竞相参究,纷纷前来翠岩山,拜谒令参禅师,于是,他大张法席,史称“翠岩令参”。

    再后来,经过布袋和尚的举荐,吴越王钱镠对翠岩令参的禅法敬佩的五体投地,将他恭请到杭州,住持龙册寺,传授禅法,直至圆寂。

    当年,布袋和尚许下了给钱镠请一位真正能说法的禅师的愿望望,至此总算圆满了(这是后话)。

    解夏之后,布袋和尚告别令参禅师,走下翠岩山,来到了鄞县东乡的太白山下,造访大名鼎鼎的天童寺。

    天童寺由咸越禅师住持丈席,弘扬洞山(良价禅师,曹洞宗创始人)玄风。自此之后千百年来,天童寺一直是天下闻名的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