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48章 出山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办丧事过程中,新州知县张中昌获悉当年秋后处斩的阎发奎仍逍遥法外,立马发出通令,将其缉拿归案,验明正身处斩。

    自此,惠能受追杀的危险也随之解除了。

    惠能按照李氏临终前的遗言,把李氏埋葬在龙山顶上卢行瑫的墓旁。

    李氏出殡那天,惠能披麻戴孝跪在棂前,李小兰、梁金莲也像个大孝子女一样和惠能跪在一起,啕号哭丧……

    夏卢村里,唢呐、八音声混合着哭丧声,响成一片。

    夏卢村的上空,忽然一阵秋风掠过,飘来一阵乌云,紧接着下起了飘飘洒洒的秋雨,好像也在为六祖惠能痛失慈母而悲哀落泪……

    此时的夏卢村原野,苍茫大地被纷纷扬扬的雨雾笼罩着,扑朔迷离,徒添几分哀思。

    一阵阵送葬的唢呐八音响起,和着哭丧的哀声在夏卢村上空回荡。一队披麻戴孝,举着纸幡,哭着哀丧的队伍,跟在四个抬棺材的壮汉前面,惠能披麻戴孝,捧着灵位,文仔、牛仔挽扶着他从村里走了出来,他们一边走着,一边朝天撒着冥纸。

    冥纸在风雨中纷纷扬扬,悠悠地飘落在原野上,沾着泥泞。

    送葬的队伍一直把李氏送上龙山顶上下葬后,才缓缓地下山……

    惠能为母亲办完丧事后,头七这天,在墓地旁搭了一间草屋为李氏母亲守孝。

    百善孝为先,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。

    在古代,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,而且这个标准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沿用。

    为亲人守孝,历时三年,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。

   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说过: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!这就是守三年孝的原因。你是三年才从父母的怀中离开的,那父母离去,让你守孝三年,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礼。

    古代人非常讲究忠孝,其中孝尤为重要,古代父母死后,子女要守丧,三年内不做官,不婚娶,不赴宴,不应考,这叫丁忧。另外守孝期间不能穿红戴绿,守孝期间不能参加娱乐、走亲访友,等等。

    三年之丧出自商,周灭商后也接受了这个制度,但是春秋间还有大批诸侯不当回事,也没有什么人出来指责,说明那时还没有成为普遍风气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惠能为娘亲在这间小小草屋里守孝,三年多的时光悄然而过……

    惠能自携禅宗衣钵南归之后,在广东四会、怀集、新州一带的深山之中隐匿了十几年,在家乡龙山这间草屋里又守了三年半孝,总共在岭南度过了十五年不平凡的岁月。

    这十五年,是惠能苦乐的十五年,是修行的十五年,是失去了慈母和婚姻的十五年,更是对佛之心法艰苦实践的十五年。

    这十五年中,惠能已经从一个俊朗的青年步入到了成熟稳重的中年。

    临近春节的一天夜间,惠能照例在这间小小茅棚里禅修完后步出门外,只见远处一个年老的和尚,手中托着一个晶莹透明的水晶钵,用一种内力修为深厚、传音入密的上乘内功,把吟诵之声从远处送入他的耳中,让他听得清清楚楚:

    盛年不重来,

    一日难再晨。

    法王当勉励,

    岁月不待人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法王?”惠能琢磨着那个年老和尚吟诵……忽地,想起了小时他爹曾对他说起过:他出世时那天清晨,有两个和尚站在门口,一个年过八旬,一个年过半百,都是慈眉善目,举止不凡,说是专程前来为他起名“惠能”,临走还向他施礼,尊称他“法王”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惠能会心一笑,回到草屋里,拿起装有祖师袈裟的包袱,出门深情地回望了居住了三年多的草屋一眼,连与李小兰、梁金莲等亲朋告别都忘了,便跟着老和尚直奔山下而去……

    远处的村落里过年的鞭炮声,催得野梅灼然开放,把一片大好春意尽情地抒写在茫茫荒野。惠能自语:“春节到了,春天要来了,我也该下山了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唐仪凤元年(公元676年),正月初八那天,惠能来到广州城(当时属南海郡)。

    广州是达摩秉承般若多罗的遗训,于梁武帝普通年间航海东来,舍筏登陆到大唐东土的第一站,“一苇渡江”的典故源出于此。

    此时的广州街道纵横交错,车水马龙,游人如织,一片繁华景象。

    惠能向路人询问:“这城里哪间寺院最大?哪一处高僧的道行更深?”

    “法性寺。”

    “法性寺。”

    “法性寺!”

    尽管路上行人的衣着表明他们是属于不同的阶层,但他们的回答都是一个样。

    惠能从中推知法性寺在广州城中的地位,一路查询问路寻去。

    在一条大青砖铺就的街道旁,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——

    法性寺。

    当时的法性寺,就是如今的广州光孝寺,是岭南的有名寺院

    之一。

    法性寺原来并不是寺院,而是西汉南越王赵德的王府,亭园

    层叠,草木森森,锁住无限春光。

    西汉末年,三国争雄,东吴重臣孙仲谋麾下有一位著名谋士虞翻,因开罪皇上而被贬至岭南,他见这里地方宽敞,林木蓊翳,就将这里作为讲学的场所。

    虞翻才气纵横,分析问题独有见解,门徒众多,声誉鹊起。世人将这里称作“虞苑”,由于虞翻在里面广种当时的稀有树木——柯子树,茂密成林,别有特色,故此世人又将这里叫做“柯林”。

    虞翻病亡后,他的子孙笃信佛教,改苑为寺,名叫“制旨”,请和尚数十人入居,常年念佛诵经,超度亡灵。

    后来,虞家败落,和尚留居在此,这里演变成佛门圣地。至东晋隆安元年(公元397年),来自克什米尔的高僧县摩耶舍在此建成“王园寺”,广传佛经,声名传播。

    其后,凡从外国来的高僧都喜欢来到这里歇脚,成了岭南重要的名刹之一。

    梁武帝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